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6:00:30  浏览:98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3年6月10日  财建〔2003〕2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计委、物价局:
  为规范和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正常进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附件:

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正常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在预算上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
  第三条 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财政部确定的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支出预算额度提出年度分配方案,经财政部审定后,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下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有关部门。
  第四条 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由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以下四项指标进行分配。
  (一)基本经费。各地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基本经费数额相同,用于保障各地组织开展农产品调查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误工补贴。根据各地农产品成本调查户(登记员)数量及误工补贴标准确定。全国误工补贴标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农产品成本调查额补助资金额度及农民收入水平、市场价格指数等情况综合确定,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误工补贴标准,但不得低于全国误工补贴标准。
  (三)调查经费。根据各地调查网点规模和调查任务数量确定。其中调查网点规模主要通过承担农产品成本调查任务的市县数量反映,同时应适当考虑各地区调查距离长短等因素;调查任务数量主要通过各地区承担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规定的调查项目、调查品种及调查报送频率等指标反映。
  (四)粮棉主产区补助。对于粮棉主产区,经费分配上可以适当倾斜。
  第五条 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收到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经费分配原则确定分配方案,并下达到下级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县级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收到上级部门下达的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后,应当将农产品成本调查登记户误工补贴及时送达农户手中。
  第六条 农产品成本调查经费支出范围包括:
  (一)农产品成本调查登记户误工补贴;
  (二)农产品成本调查干部和调查户培训及业务会议费用补助;
  (三)调查资格证书、调查表格等印制费用;
  (四)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审核、汇总和编印费用;
  (五)农产品成本调查人员调查差旅费补助和调查人员外勤补助;
  (六)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处理、资料递送和信息交换费用;
  (七)其他与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有关的费用。
  第七条 除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产品成本调查经费外,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自身财力情况相应安排资金,以保证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正常开展。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必须精打细算,节约使用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
  第八条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分配使用方案,应经局长(主任)办公会研究确定后提出。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指定一名分管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的领导作为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直接责任人,负责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使用的审批,重大事项报请主要领导同志批准。
  第九条 地方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自觉接受上级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同级审计等部门对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应于当年12月底前将本年度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上年度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审核汇总后报送财政部。财政部将不定期检查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产品成本调查补助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违反规定截留、挪用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的,应依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发〔1987〕58号)予以处罚、处理。
  第十一条 各地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农产品成本调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1〕354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为保证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更好地为申报单位服务,现就进一步加强审批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立咨询接待制度。咨询范围为我部负责审批的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化妆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和消毒药剂、消毒器械等健康相关产品有关审批管理的政策和法规解释。

  申报单位应先就近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初审的部门咨询,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回答的,可向我部咨询,我部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工作咨询电话为:68792580。

  接待咨询时间为每周三下午1:30至4:00,咨询地点为:卫生部办公大楼103室。

  二、设立查询电话,方便企业了解审批进度。电话号码分别为:68792568、68792569(保健食品);68792571、68792638(化妆品);68792570(消毒产品、涉及饮用水安全产品)。

  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没有超过审批时限的,不在查询之列。

  三、在产品评审过程中,对我部健康相关产品审评机构出具的评审意见有异议者,可直接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诉,也可以要求进行口头申诉。书面申诉材料请寄我部食品化妆品监督审批办公室或直接交到卫生部办公大楼103室,也可传真至68792639;口头申诉请提前预约。我部将于10个工作日内针对申诉内容给予答复。
上述有关工作自2001年11月1日起开始。

二OO一年十月十日

本人在法律图书馆网站发表的文章仅供交流欣赏,欢迎批评指正。如不经同意加以转载用于盈利活动,本人将以侵犯著作权为由提起民事索赔诉讼。


制定法、成文法概念比较研究

作者:宋飞


在理论界,关于制定法、成文法两个法学概念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成文法就是制定法。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将其与习惯法、判例法、不成文法这几个相关概念放在一起讨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从历史角度考证,认为古代罗马法学家已提出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或习惯法)之分。成文法的渊源大体有五类:即具有立法权的会议制定的法律、元老院决议、皇帝敕令、高级长官的告示和法学家的解答。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450年制定的《十二铜表法》。至于不成文法,它是指没有文书记载的法律,即习惯法。在罗马法中已有“不成文法” 的概念。现在我们将法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是按照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划分的。成文法就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的、以比较系统的法律条文形式出现的法,即制定法。不成文法就是指由国家认可的、不具有规范的条文形式的法。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判例法、法理三种。
另一种观点认为,成文法不可与制定法相混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成文法是指以文字形式表述并于生效前公布的法律。制定法是由国家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的法律。制定法是成文法的一种而非全部,凡以文字加以表现并进行公布,因而符合成文法既约束执法者又约束守法者的双重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皆为成文法。判例法也算是成文法。判例法是以文字记载的,一经公布,它也是成文法,因为它符合由执法者与守法者所共知的法律这一成文法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成文法与制定法这两个概念,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混淆,束缚着大家的思想,使我们的法学理论无法有所突破。“成文法不可与制定法相混同”,这种提法开拓了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思考空间。制定法与成文法混同,无法保障执法者(这里可以指公检法司的人员)在人民的监督下司法,助长了司法者的任性和专横,不利于保障人民权利的安全,体现的只是执法者单方的意志,只对守法者产生约束。区分成文法与制定法这两个概念,并赋予成文法以新的含义,提出“制定法只是成文法的一种,判例法也算是成文法”,这体现的是一种以法治战胜人治的精神、一种人民民主的意志,它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有利于完善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建设,弥补我国立法的不足,改善执法时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法理学》 葛洪义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2.《法理学》 沈宗灵 张文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3.《法学基础理论》 卢云 王天木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修订第一版
4.《法理学》 沈宗灵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重排本
5.《民法学》 彭万林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第一版

作者简介:宋飞,1980年12月11日生,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现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政府法制办工作.曾在法律图书馆网发表论文《人治与法治的较量-兼论德治》、《从一案看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试论国有资产流失与法律规制》、《周??与》、《盖尤斯与》;译作《中国传统哲学与争端解决》、《美国诉微软案》、《屠宰场案的负面影响》。